硬盤數(shù)據(jù)線是什么接口(手機連硬盤數(shù)據(jù)線)

硬盤是一種工藝要求精密、內(nèi)部密封的專業(yè)數(shù)據(jù)存儲系統(tǒng)。它集機、電、磁技術于一身,對用戶而言,各類硬盤之間除其品牌型號、家族系列、各類參數(shù)有所不同外,最直觀明顯的區(qū)別就是硬盤接口的不同,硬盤接口是指硬盤與主機系統(tǒng)間的連接部件,作用是在硬盤緩存和主機內(nèi)存之間傳輸數(shù)據(jù)。

硬盤的外部結(jié)構(gòu)并不復雜,主要由盤體、電源接口、數(shù)據(jù)接口、控制電路板等幾部分構(gòu)成。

2004年開發(fā)的eSATA,或稱外部串行ATA,使得僅需通過外部連接即可完成與外部儲存設備的高速數(shù)據(jù)傳輸。eSATA技術支持熱插拔,連接線最長可達2米。

規(guī)格方面,麥沃K1689固態(tài)硬盤盒隨設備附贈一根C to C數(shù)據(jù)線,支持M.2 SATA和NVME協(xié)議的固態(tài)硬盤,只要是M.2固態(tài)硬盤盲插都可以使用。

02 桌面瞬間干凈了

假如連雷電線都算進來,情況就更復雜了。

兼容性方面,麥沃K1689固態(tài)硬盤盒可以兼容2230/2242/2260/2280四種不同規(guī)格的SSD以及主流操作系統(tǒng),無需擔心兼容問題。

(除非該設備同時支持了 USB4 的雷電3替代模式并連接到了一個雷電設備)

02 Xtacking架構(gòu)加持,性能體驗翻倍

總結(jié)

相對而言,筆記本和手機身上的USB Type-C接口才對線纜有著更高的期待值,但這也需要因具體的型號而定。

iPhone的版本大同小異,唯一的區(qū)別是不能備份文檔和音樂,只可以備份通訊錄和圖片、視頻,發(fā)現(xiàn)了手機備份寶的另外一個用途,如果拷滿了電影,就是個隨身小影庫了。直接播放效果很好,2160P的視頻播放和拖動無壓力,非常流暢。

能長久占據(jù)主流的接口,一定具備不一樣的優(yōu)勢。SATA一經(jīng)推出就受到了各大硬盤廠商的支持。

速度測試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的眼光落到了一個非常容易被忽視的接口上,它就是全功能Type-C。

當然,速度越快意味著價格也就越貴,對于多數(shù)用戶來說,其實購買入門級的M.2固態(tài)就完全夠用,其價格也基本上看齊SATA固態(tài),可以說是極具性價比的產(chǎn)品了。

相比SATA,M.2接口體積更小,在臺式機主板或是輕薄本主板上,都更為適用。

但是,當信號在同軸電纜內(nèi)傳輸時,其受到的衰減與傳輸距離和信號本身的頻率有關。對于高頻信號,傳輸距離越遠,信號衰減越大。因此,最高端的雷電線長度普遍不超過0.5米,超過0.5米需要搭配額外的芯片對信號進行放大,成本極高。

Thunderbolt 3 Active 3A(貴得要死)

移動固態(tài)硬盤,顧名思義得方便移動。事實上,希捷小寶備PSSD除了擁有大容量,傳輸快,支持連接手機外,它的體積也非常小巧,僅有卡片般的大小,加上輕盈的重量,幾乎不會造成任何的負擔;即便是在旅游途中,也能隨時隨地從口袋掏出,即刻備份手機剛拍下的美照與視頻。

SATA是一種串行總線(或串行ATA),是用于連接SSD、HDD 和光盤驅(qū)動器的存儲協(xié)議 。SATA總線標準主要支持接口形式:SATA、mSATA、mini-mSATA、B-key M.2等。

我選的這款產(chǎn)品是奧睿科(ORICO)移動固態(tài)硬盤 iMatch IV300,容量500G,作為游戲、視頻倉庫,容量可觀更兼顧了速度。筆記本電腦硬盤容量500G,考慮提升硬盤容量還要拆機更換,直接用它擴容更簡單直接,拿來即用,攜帶方便,省時省力。

仔細對照會發(fā)現(xiàn)蘋果PD線與我們常用的USB A口快充頭接口并不適配,這時候使用這款OTG轉(zhuǎn)接頭就可以將充電頭上的USB A口轉(zhuǎn)換為Type C口,這樣老舊充電器也能為蘋果手機充電了。

再有疑問,請回頭看(031)講。

以上兩種接口接口都比較厚,而且拔插時要區(qū)分正反面,傳輸?shù)乃俣纫脖容^慢。

備份設置選項可以選擇是否自動備份,可以修改備份的路徑,還可以選擇備份的類型等多種自定義設置。備份完成后可以直接從APP中瀏覽備份的內(nèi)容。

不過不得不感慨的是,惠普戰(zhàn)66五代的接口又多又全,這些多線材居然能同時插上,換作其他筆記本,肯定得拖著個擴展塢。

接口插滿下的惠普戰(zhàn)66五代

除此之外,USB方口數(shù)據(jù)線還可以連接電腦與打印機\掃描儀\陣列柜等設備,不知道的快去試試吧!

當然不方便的朋友也可以往下接著看圖文。友情提示,前方知識點密集,可以先點個收藏插個眼

對于支持5A、10Gbps數(shù)據(jù)傳輸和音視頻輸出的線纜,就需要采用10根鍍錫銅芯和8根鍍銀銅芯設計了。如果是支持40Gbps的雷電線,還需要對鍍銀銅芯進行加粗。

雷電接口

利用希捷小寶備PSSD不僅能夠分擔手機的儲存壓力,它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對重要文件、照片以及視頻進行備份,即便因為手機更換、丟失或其他誤操作,也能從希捷小寶備PSSD中順利找回。不過想要體驗希捷手機PSSD的備份功能,我們需要安裝Mobile Touch APP,通過該APP設置好備份的路徑便無需其他操作。試想一下,當你手機拍了新的照片、視頻,在手機連接希捷小寶備PSSD后便會自動備份其中,是不是非常方便呢?同時為了給予文件更好的保障,希捷還為小寶備PSSD免費提供了數(shù)據(jù)救援服務(三年內(nèi)一次),如果碰到重要文件誤刪、丟失,由希捷原廠技術人員給予幫助,更準確、更快速找回數(shù)據(jù)。

盒子的上蓋采用了推拉式設計,推到末端的時候會有兩個段落感的卡槽緊固。

舉個例子,HDMI的接頭就長這樣,線能懟進去,就能出畫面。但TypeC不是,長得都一樣,干啥的都有。以手機為例,有的又能快充又能跑高速又能出畫面,有的就只能兼容自家的私有快充,然后只帶一個USB 2.0。

1996年1月,USB 1.0標準推出,傳輸速度僅為1.5Mbps/ 12Mbps。但因為產(chǎn)品開發(fā)需要時間,并沒有多少產(chǎn)品。98年9月,1.1修訂版推出。該版本沒有任何速度上的改進,主要是關于集線器和12Mbps模式,以及一些錯誤更正,這也是第一個被大規(guī)模采用的USB版本。

2年后的2000年4月,USB 2.0版本推出。新標準的速度大幅提升到了480Mbps,但同時名字也起的…非??简炦壿嫛?/span>

1.x時期的兩種標準,分別被命名為低速(Low Speed)和全速(Full Speed)。而2.0引入的新標準呢,則被稱為高速(High Speed)。

2008年,USB 標準來到3.0,傳輸速度再次暴漲,高達5Gbps。這一代被叫做超速(Superspeed),不過從市場反饋來看,大家還是覺得3.0比較好理解。畢竟數(shù)字越大越牛*,刷版本號就完事兒了。

看起來非常猛對吧?但它的版本號,既不叫USB 4.0,也不叫USB 3.1,而是叫“USB 3.1 Gen2”。然后反手把原來的USB 3.0,改成了USB 3.1 Gen1。

更離譜的是2017年。這次新標準定義的20Gbps模式,既不是USB 3.2,也不是USB 3.2 Gen3,而是USB 3.2 Gen2×2。同時為了便于消費者理解,它被賦予了一個非常清晰易懂的名字:“USB雙路超速普拉斯”(Superspeed+ USB dual-lane)。

而原來的USB 3.0,后來的USB 3.1 Gen1,現(xiàn)在叫USB 3.2 Gen1×1。原來的USB 3.1 Gen2,現(xiàn)在被刷成了USB 3.2 Gen2×1。

2019年,USB標準再次更新。最新版本在命名的作妖程度上,可以說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。新版本號叫做USB4,注意啊,不是USB 4.0,也不是USB 4,而是USB4!沒空格了!

然后新的USB4標準呢,沒有再玩套馬甲那一套,3.2標準的名稱它都沒動。但它有20Gbps和40Gbps兩種傳輸模式,大家可以猜一猜版本號是怎么起的。

USB4 Gen1×2和Gen2×2?不,是USB4 Gen2×2,和USB4 Gen3×2。想不到吧,USB4,它既沒有Gen1,也沒有×1。

對USB 2.0來說,它只要求一對“數(shù)據(jù)線”。不分方向,收發(fā)不能同時進行,最高能跑480Mbps。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那種,沒有標線的鄉(xiāng)下水泥路。這在專業(yè)上來說,叫做“半雙工”。

3.1 Gen1增加了兩對數(shù)據(jù)線,SSTX±和SSRX±,分別專門用來發(fā)送和接收,等于是雙向四車道,上高速了,這叫“全雙工”。

把雙向8車道全部跑滿,這就是剛才那個版本號最離譜的傳輸標準,USB 3.2 Gen2×2。后面的×2,意思是“雙通道”。

在單通道上,USB4 Gen2鏈接擁有10Gbps速度,USB4 Gen3則是20G。注意,雖然USB4 Gen2跟USB3.2 Gen2都是10Gbps,但他們的編碼方式不同,并不是套娃,真的是不同的東西。

看了剛才的科普應該知道,“雙向8車道”,才是滿血的USB線。實際上在最新的USB TypeC 規(guī)格書里,官方定義的雙TypeC線材只有2種:一種是滿線芯的“全功能線”,另一種是6芯的USB 2.0“充電線”。再加上電流通過能力3A和5A的區(qū)別,一共4種。

當然,理論上還存在USB4 Gen2 3A/5A這兩種線。但首先在物理上,他們除了emark內(nèi)寫入的信息,跟USB 3.2 Gen2線應該沒有任何區(qū)別。其次目前也沒有對應上市的產(chǎn)品,所以就不算數(shù)了。

因此主動線纜內(nèi)部配備了放大器,用來保證信號經(jīng)過長距離傳輸依然清晰可辨。但這種放大器不支持USB 3信號,所以主動雷電3線在USB主機上,最高只能支持USB 2.0。

雷電4的情況要好一些。最新標準強制要求雷電4線纜和設備完全兼容USB4,而且都是40Gbps滿速。因此不論主動被動,都能當作全功能USB線來用,只有3A/5A過電能力的區(qū)別而已。

USB 2.0 3A(常見)

USB 2.0 5A(常見)

USB 3.2 Gen 1 3A(已淘汰,很難買到)

USB 3.2 Gen 1 5A(已淘汰,很難買到)

USB 3.2 Gen 2 3A(常見)

USB 3.2 Gen 2 5A(常見)

這還都是符合規(guī)范的產(chǎn)品,還有一些偷工減料的。比如這種雙通道模式推出之前出現(xiàn)的,明明是雙頭typec,卻只有一半線芯的東西。它也不分正反,也可以正常充電和傳輸高速數(shù)據(jù)。但是因為線芯數(shù)不夠,所以不支持3.2 Gen2×2和USB4,也不能拿來投屏。

比如說這個銀欣的硬盤盒最高速度是20Gbps,用Gen2的線連接到Mac mini 2021這個40G的USB4接口上。因為這個接口不支持Gen2×2,所以就只能跑到10G。不得不說3.2 這個雙工真的是孤兒模式,USB4和雷電4都沒有強制支持,太慘了。

笑死,根本讀不出來。(*注:USB 3.x完全不支持雷電外設,USB4僅強制要求拓展塢兼容雷電,主機和設備不做要求)

一句話,2.0的充電線就別買了。雖然它便宜,但買回來也是電子垃圾。它只能兼容PD快充協(xié)議,搞根5A的給筆記本充電還勉勉強強。對手機來說,它充電慢、傳數(shù)據(jù)也慢,真的沒用。

另外USB 3.2 Gen2×2的產(chǎn)品現(xiàn)在也開始普及了,硬盤盒、擴展卡的價格都算不貴。支持雙通道的產(chǎn)品,在這種線上也能跑滿20Gbps??紤]到很多電腦和筆記本最高還都只有10Gbps的接口,這種規(guī)格的產(chǎn)品就足夠用了。有的朋友可能要問連顯示器的線怎么選,這個咱們等會兒放到附加題里一起說。

只是這個線吧,它真的肉疼。我們這根0.8m的被動雷電4線就要349,2米的主動線高達579,這比剛才那個銀欣的20G硬盤盒還貴了。

這種類似的問題底下果醬經(jīng)常就看到有人問:USB帶寬就這點,怎么可能在一個10Gbps的線上,提供12.54G+10G的拓展能力呢?重點來了:DP跟USB一樣,通道數(shù)是可配置的。而且不同的版本,單通道能跑到的最大速度也不同。

DP1.2每通道最多5.4Gbps,DP1.3每通道最多8.1Gbps。而4K60幀的帶寬需求是12.54Gbps。所以對于DP1.2的設備來說,4K60就需要占滿全部8條車道。(其實6條就夠了,但DP沒有3通道的配置,USB3也沒有半雙工模式)USB只能走舊的USB2.0通道。而DP1.3及以上的設備,就可以只占一半,把另一半留給單通道模式的高速USB。

所以答案是,這取決于你的屏幕和電腦or轉(zhuǎn)接頭所支持的DP版本。如果雙方都支持DP1.3或以上,那就可以在4K60的同時保留高速USB接口。如果只有DP1.2,那就只能在4K60+USB 2.0和4K30+USB3.0中二選一。

因此,即使顯示器和主機都只支持DP 1.2,雷電3主機和顯示器在這種模式下,依然可以做到一線直通4K60幀和高速數(shù)據(jù)傳輸。唯一的缺點是,跟雷電沾邊的產(chǎn)品全都非常貴……

我們也在此發(fā)出一個大膽的倡議:USB線能不能恢復3.0時期的傳統(tǒng),用注塑舌片或者其它部分的顏色,來標記線和端口的功能呢?這樣大家看到顏色一樣,插上去就能實現(xiàn)對應的功能,不是很好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