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到了這個時候,就到了吃螃蟹的季節(jié)。吃螃蟹中熱門的,就非吃大閘蟹不可。
我們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愛吃蟹的民族,近年來據(jù)說僅上海每年就要吃掉5萬噸大閘蟹。吃蟹早已是中國飲食文化的象征之一,林語堂在1935年出版的《吾國吾民》中說:“但凡世上所有能吃的東西我們都吃。出于喜好,我們吃螃蟹;如若必要,我們也吃草根。
把螃蟹列為國人最偏好的代表性食物,所謂“蟹是美味,人人喜愛,無間南北,不分雅俗”(梁實秋《雅舍談吃·蟹》)。近二三十年來,對大閘蟹的食尚更盛,這種橫行的甲殼類生物也被居為奇貨,幾為當代一景。
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是不吃螃蟹的,英、德等國這些年苦于河道被大中華絨螯蟹(大閘蟹的學(xué)名)這一外來物種侵占,但當?shù)厝巳纹錂M行,并無食蟹的習(xí)慣,倒是便宜了那里的華人,在大快朵頤之際也算為民除害。
歐洲人歷來不吃蟹,主要是因為基督教傳統(tǒng)所形成的飲食習(xí)慣,《圣經(jīng)舊約·利未記》認為所有用腹部或四足行走的爬物都是“可憎”而“污穢”的;在伊斯蘭教規(guī)中,同樣禁止吃蟹,中國西北的穆斯林也禁食,然而身在杭州的回族卻入鄉(xiāng)隨俗,也愛吃蟹。
一種食物是否可吃、是否被視為美食,在不同的文化中千差萬別。我們中國人推崇的燕窩、魚翅,在西方人看來并無營養(yǎng),而東南亞人喜食的蟲卵雖然富含高蛋白,即便是對食物百無禁忌的中國人,只怕也難以下咽。
漢語中慣于將“第一個吃螃蟹”的人比喻為有勇氣嘗試新事物,敢于創(chuàng)新,敢于為先,做平常人不做的事情,才有突破。